新闻资讯

NEWS

不良数字货币处置:属性争议与司法难点

分享

华安虚拟货币处置(huaancz.com),在司法实践中,不良数字货币的处置因法律属性界定模糊而面临多重挑战。以比特币、泰达币等为例,同类案件可能出现不同定性:窃取泰达币销赃获利案件被定盗窃罪,而未明确金额的比特币窃取案则以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罪论处,根源在于对数字货币财产属性数据属性的认知分歧。

当前处置难点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扣押依赖犯罪嫌疑人配合,密钥备份导致转移风险,传统电子数据扣押方式失效;二是移送流程缺乏规范,私钥保管与现行涉案财物管理制度冲突;三是变现渠道争议,官方禁止金融机构参与交易,导致违禁品销毁第三方变现的合法性博弈,高额中介费用进一步加剧被害人损失。

法律层面,我国虽通过多份文件否定数字货币的货币属性,但未明确其财产属性。部分判决既否定其财产性,又认可销赃价格,存在逻辑悖论。破解困境需从立法入手,明确数字货币的非货币属性与可量化财产价值,建立针对性强制措施(如离线硬件存储私钥)和第三方评估机制,平衡监管风险与追赃挽损需求,避免因定性模糊导致司法裁判失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