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资产处置:制度空白与实践困局
分享
华安处置(huaancz.com),随着虚拟资产犯罪案件激增,其司法处置成为法治建设新课题。虚拟资产以区块链技术为底层,兼具数据特征与财产价值,但去中心化、匿名性等特性,使其在扣押、保管、变现等环节与传统财物管理体系脱节。
实践中,虚拟资产的法律定性存在 “虚拟商品”“数字资产”“计算机数据” 等争议。美国将比特币从 “商品” 重新定义为 “货币”,反映出国际监管的动态调整,而我国监管文件逐步强化其 “非货币” 属性,但未解决财产权认定问题。司法机关面临的核心矛盾在于:既需打击利用虚拟资产的犯罪行为,又缺乏统一的处置规则,导致 “重定罪、轻追赃” 现象普遍。
重构处置机制需突破三方面瓶颈:其一,建立 “对人定罪、对物追损” 的双层诉讼目标,将虚拟资产价值评估纳入案件核心审查范围;其二,创新强制措施,如通过技术手段生成独立私钥、隔离网络存储,解决密钥依赖与转移风险;其三,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进行审计与价格认定,司法机关全程监督变现流程,避免暗箱操作。此外,需协调民事、刑事法律对虚拟资产属性的认定,防止 “同案不同判”,为数字经济时代的新型财产保护提供制度支撑。
- 上一篇:不良数字货币处置:属性争议与司法难点
- 下一篇:比特币不良资产:定性分歧与处置路径